400-0571-731
小程序运营
小程序开发
小程序问答
小程序热点
小程序解决方案
  • 头条热搜
  • 联系我们

搬家小程序
物业小程序
家居小程序
旅游小程序
电商小程序
热门标签
生鲜小程序
景区小程序
跑腿小程序
KTV小程序
拼团小程序
酒店小程序
教育小程序
茶叶小程序
健身小程序
网店小程序
餐饮小程序
预约小程序
家政小程序
房产小程序
社区团购小程序
母婴小程序
分销小程序
水果店小程序
民宿小程序
美容小程序
商城小程序
招聘小程序
同城小程序
社区小程序
法律服务小程序
    
未来,手机微站就能查家谱!上海公共数据资源向第三方开放
来源: | 作者:webgotoo | 发布时间 :2018-06-06 | 3734 次浏览: | 分享到:


你家有家谱吗?对普通人来说,家谱可能是心向往之却离生活很远的东西。不过这一距离正在拉近,眼下上海图书馆正举办2016开放数据应用竞赛,面向全社会征集优秀家谱移动应用产品原型或服务创意。这意味着,将来公众可以在手机上通过微站和App随时随地查阅家谱资料了。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向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介绍,竞赛以今年2月上线的上海图书馆家谱知识服务平台为数据基础,让第三方机构对家谱数据重新利用,开发出多种多样的应用服务。有60支来自国内外的队伍报名,目前各参赛团队提交的作品形式中以开发微站形式居多。


这一做法,被外界认为是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并鼓励各类社会主体进行开发利用的有益尝试。


30万册家谱,很多从废品站抢救回来


上图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公藏机构,现藏有中国家谱近30万册,其中善本家谱200余种,包括明代家谱和玉牒(皇族家谱)——《仙源类谱》、康熙皇帝十四子允禵家谱、嘉庆皇帝第五子绵恺家谱等。


龙溪盛氏宗谱(盛宣怀家谱)


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胡氏家谱)


这些家谱怎么来的?上世纪50年代,正逢土改运动,宗祠被毁,原上图馆长顾廷龙听说浙江有个地区有两万斤的历史文献资料,将被送到上海造纸厂销毁,他就带了十几个人赶到造纸厂,从中挑出两千斤历史文献资料,其中很多是家谱。此后几年,上图不断从各地废品站、造纸厂抢救家谱。不过,这些劫后余生的家谱,一度因虫蛀霉变而千疮百孔。1996年上图成立专门小组,对馆藏家谱进行大规模抢救工作。同时,上图开设了全国第一家家谱阅览室,将所有家谱资料对外免费开放。此后,每天都会有读者来此查找资料,寻根问祖。


 市民在家谱阅览室查阅家谱。


一次,时年82岁的退休职工苏泰祥来到上图家谱阅览室,原本只是想把自家珍藏的苏氏家谱残卷捐献给上图,经交谈后发现,上图《武功堂眉山苏氏家谱》残卷中所缺的第8卷和第12卷正是他家中有的,而他家藏的苏氏家谱所缺的第20卷,又恰是上图馆藏,两部残谱能够拼成完整的一部家谱。他得知后激动万分,立即通知在四川等地的族人到上海,商量续修中断60年的家谱,并将该谱全套复印迎回家乡。


数字技术让家谱“讲故事”


同时,上图家谱开始数字化。但网上只提供目录查询,要看全文还得跑到阅览室。刘炜说,为了满足遍布五湖四海读者的需求,去年上图精选了500种家谱供全球用户在线阅览全文。今年2月,“华人家谱总目·上海图书馆家谱知识服务平台”上线,用户可登录网站查询姓氏起源和一些有趣的历史信息。这是上图利用关联数据技术实现数字人文的最新尝试,做到让技术“讲故事”。


系统展示家谱数据是如何关联的。


上图系统网络中心研究开发部夏翠娟告诉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上图已通过数据关联从家谱文献中挖掘出不少有价值的史料信息。去年,上图通过家谱知识服务平台原型系统的数据关联功能发现,胡适与唐代最后一个太子有亲缘关系。


夏翠娟说,当初把胡适家族作为例子,是因为胡适是一个文化名人,知道他的人很多,通过他能让公众更好地认识数字人文的价值。


据介绍,在上图的馆藏中一共有六种跟胡适所出的明经胡氏家族相关的家谱,有两种家谱里都记载了胡适是该家族的族人,并记载了始祖是“胡昌翼”。上图工作人员将家谱里的信息转换为关联数据格式后,在原型系统中一检索“胡昌翼”,系统就把这六本家谱中的知识关联起来。最后用了数据可视化技术,自动生成迁徙图,通过这幅迁徙图,可以看到,胡适的祖先“胡昌翼”原本不姓胡,而是姓李,是唐昭宗的皇子。


 系统自动生成迁徙图。


这个结论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夏翠娟表示,对此图书馆员保持中立,图书馆员只是如实反映文献所记载的东西。


目前,除了胡适家族之外,上图还利用数据关联完成了盛宣怀和李鸿章两家的世系表。夏翠娟说,做世系表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可能需要几十年时间。


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刘炜说,如何使家谱资源发挥最大价值,一直是上图思考的问题。这次竞赛是一次尝试,除了让社会知道上图有大量数据,更要通过开放让大家都能够参与,贡献知识,让信息数据产生新价值。



  【对话】   

公共资源不能当作一单位一部门的“私藏”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这批数量庞大的家谱是图书馆的“珍宝”,怎么想到要给社会第三方共享呢?


刘炜:家谱资源其实是一种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开放是数字图书馆赖以生存的根本,数字化资源更加有利于开放。当前图书馆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如果我们还是只能提供传统服务,就会埋没在“故纸堆”里。从城市发展来讲,图书情报行业支撑一个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科研、产业等各方面创新发展。可能每个人、每个机构需要的信息都是局部的、专业的,而图书馆作为一个信息中枢、信息集散地,是专业性的信息服务机构,理所当然地应该承担起信息保障、数据保障的职能,图书馆可以通过采买将信息提供给各行各业。因此数据服务的能力和成效,决定了图书馆的未来。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目前公共资源开放存在哪些难点?


刘炜:开放的意识是最重要的,首先要有开放的意识,而不是将公共资源当作一单位一部门的“私藏”。对我们来说,还存在两方面现实难点。一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公共文化资源开发量较大,开发周期较长,但目前我们的系统开发人员只有三五个,因此需要扩大队伍,采用“众包”方式、借助读者力量等方式优化服务平台。二是资金较缺乏,阻碍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当然,我们的家谱数字化做得比较完整和彻底,因为有国际合作,以及来自各方面的支持,这个库相对来说也比较小,比较有特色。现在只需要开放一定的数据服务端口,通过吸收社会力量,来测试和检验我们的数据开放应该怎么走,能够走多远。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这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什么作用?


刘炜: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满足市民多元的文化需求。做公共文化服务,一般来说资源越多,需求就越容易满足,尤其是对于那些特别专深、小众的服务,资源少就根本无法满足需要。数字人文平台的建设,就是要解决资源的汇总和集成问题,兼顾广度和深度,更能够满足受众不同的需求,哪怕你有非常独特的需求,借助数字人文都可以满足。而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强调普遍均等,一般都是大众化的资源,定位于读书看报的基本服务,专深的、特殊兴趣的读者就可能满足不了。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资源开放还会有哪些措施?


刘炜:社区基层的文化服务往往就比较薄弱,开放服务往往很难到达他们那里。我认为区县图书馆或者街道图书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采用总分馆制把社区文化馆图书室管理起来,最好能在管辖范围内按照人口数量和地理区域分布,要把社区图书馆转型为数字阅读基地,能通过手机、用新媒体的方法,传递中心图书馆各成员馆的特色资源,资源用起来才能优化和更好地生长,这样上海的数据开放就能做得更好。我觉得制度设计加上技术进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前景绝对是非常广阔的。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中资料图片均上海图书馆提供     本文编辑:张骏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马上了解
社区团购小程序

微信号:webgotoo

电话:15381156525